一分飞艇怎么看走势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一分飞艇怎么看走势 > 新闻动态 > 事出反常必有妖

事出反常必有妖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17

01后金的天命十一年,也就是明朝的天启六年,也就是公元1626年,8月11号那天,大英雄努尔哈赤去世了。

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,皇太极最终坐上了汗位,成了第八代的领导者。

然而,皇太极虽然坐上了大汗的宝座,但要想像他老爹那样在后金拥有绝对的权威,那是没门的事儿。

为啥会这样呢?

由于能力不足。

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,搞了个八和硕贝勒一起商量大事的制度,这个制度就成了后金最有权力的组织了。

八大贝勒里头,有四位是大贝勒,他们分别是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和皇太极。另外四位呢,就是小贝勒了,多尔衮、多铎、杜度、岳托就是这四小贝勒。

努尔哈赤走了以后,那四个小贝勒还嫩着呢,根本没法去争那把最大的交椅。杜度和岳托他们,更是代善、皇太极这些大佬的晚辈,想掺和进最高权力的争夺里,那简直是门儿都没有。

在四大贝勒里头,皇太极是排在最后一位的。

皇太极之所以能坐上大汗的位置,主要是靠其他三位大贝勒联手支持他。所以说,代善他们并不是皇太极的手下,更像是和他一起打拼的伙伴。

跟下属说话,你可以拍拍桌子严肃点,但要是对合伙人你也来这一套,人家可不会买账。说不定立马就撤资,让你直接玩儿完。

皇太极没得选,只能让另外三个合伙人一起和他管理后金集团的大事。

碰到啥事儿,四个人得一起合计合计。

02皇太极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快点坐上头把交椅,当上真正的老大,为此他可没少费心思。

那时候的后金虽然赢得了几场大战,可遇到的难题也不少。在家里头,得赶紧想办法让老百姓填饱肚子;出门在外,还得时刻提防着大明朝廷带兵打回来。

之前的宁远之战,皇太极吃了大败仗,这让他明白过来,明朝这块骨头,啃起来可没那么容易。

所以,他决定更改战略方向,派手下跑到宁远去见袁崇焕,说想和对方谈谈和解的事。接着,他就先把主要心思暂时放到了朝鲜那边。

袁崇焕那时候是辽东巡抚,管着关外所有的事情。天启六年,也就是1626年的十月,他为了摸摸后金的底,就派了都司傅分爵、田成,还有翻译李喇嘛等总共三十四个人,让他们去了一趟沈阳。

说白了,他们表面上是来给努尔哈赤送葬的,其实也是为了庆祝皇太极上位。

《明史》里头有篇讲袁崇焕的传记写道:袁崇焕的事迹被详细记录了下来。他的一辈子,都奉献给了明朝的边疆安宁。在传记里,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英勇善战,一次次地击退了来犯的敌人。他智勇双全,不仅武艺高强,而且头脑聪明。面对敌人的进攻,他总是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应对,让敌人束手无策。他的存在,就像是明朝边疆的一道坚固防线,守护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全。传记中还提到,袁崇焕为人忠诚正直,深受将士们的爱戴。他对待士兵如同兄弟一般,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情况。因此,他的部队士气高昂,战斗力强横,成为了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。总的来说,这篇传记生动展现了袁崇焕的一生,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品质,都被后人铭记在心。他是明朝的英雄,也是国家的骄傲。

早些时候,在八月中旬,我们太祖高皇帝去世了,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,同时也想探听下对方的实际情况。我们太宗文皇帝收到消息后,也派了使者回复。崇焕有心想议和,就写了封信让使者带回去。那时候,大清正打算攻打朝鲜,想借此机会挡住他们的兵马,好专心往南进军。到了第七年的正月,崇焕又派使者去回复,之后大清就大举发兵,渡过鸭绿江,往南讨伐朝鲜。

皇太极对来访的使者给予了热烈的欢迎,明确表示希望能够跟明朝和好如初。

但是,皇太极提出的要求确实挺严厉,他希望后金能和朝鲜平起平坐,都作为大明的附属国家。

这是在天启年间,可不是后来的崇祯时候,哪能轻易答应呢。

袁崇焕提出的和谈要求是,让你们把之前抢走的大明地盘全部物归原主,皇太极你直接打包回赫图阿拉老家得了。

很明显,谈判的两边各说各话,压根儿就没对上点儿。

袁崇焕心里明白,皇太极压根儿不会答应这些和谈条件。

那袁崇焕为啥非得跟皇太极较劲,在嘴上争个高低呢?

说白了,两边都在借和谈的机会,想多拖点时间。

到了1627年,也就是天启七年的时候,明朝政府不光是把山海关到宁远那段路上的所有城堡都给修好了,就连宁远往北的锦州、大凌河、中左所这三个地方,也被明军给重新夺回来并且整修得焕然一新。这样一来,“关宁锦防线”就往前推进了一大步,足足有一百七十多里地呢。

皇太极也挺忙活,到了1627年那会儿,按他们后金的算法是天聪元年正月,他就派阿敏和济尔哈朗去东边打朝鲜了。

朝鲜的军事实力还是不行,短短两个月,平壤就失守了。朝鲜的国王李倧没办法,只能跑到江华岛躲起来,还不得不向后金低头认输。

皇太极的最终目标并非定在朝鲜。

攻占朝鲜是为了确保后金在攻打大明时,后方安稳无忧。

这不,后金军刚从朝鲜撤回来没几天,皇太极就火急火燎地亲自带着大军直奔锦州而去。

《满文老档案》里头写着:

你一边派人去谈判求和,一边赶紧加固城墙。之前宁远城因为天冷冻上了,挖不动,你觉得自己挺聪明,就假装说要和谈,其实是想趁这个机会修城墙呢。

现在,锦州城的主要建设活儿都差不多干完了,但外围还有些零碎地方没整修利索。

皇太极瞅准了这个时机动手,要是明军真的站稳脚跟了,那以后想要赶走他们可就难上加难了。

在锦州城里头,现在赵率教这位参将是官职最高的头头。

皇太极琢磨着怎样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,于是他派人到锦州城门外大声吆喝,说要找赵率教聊聊。

赵率教安排了两个手下,让他们顺着城墙悄悄溜下去,摸进了后金的大本营。

皇太极对着来的人就直接问了:“这是咱家的地盘,你们跑这儿来砌城墙,到底想干啥呢?”

上次宁远之战还没开打前,高第就把锦州给丢了。

并安排两个人跟着明军回到城里,去说服赵率教放弃抵抗,选择投降。

赵率教原本的任务是修缮城墙,结果后金军队来得太快,他没法撤走了。没办法,他只能先留下来,临时负责守城的活儿。

不过,赵率教果断地回绝了那个没道理的要求。

别啰嗦了,动手干吧。

第二天,后金军队分成两拨,一股往锦州城的西边猛冲,另一股则朝北边猛打。

明军按老规矩,开炮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,后金军损失惨重。

宁远之战过后,明军发现大炮守城威力巨大,打法就变了,不再跟后金硬碰硬,拼骑兵野战了。他们开始琢磨着怎么利用大炮的优势,不再像以前那样,只知道跟后金军在野外你来我往地砍杀。现在,明军有了新策略,更加注重城墙上的火力部署,大炮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。这样一来,后金军再想攻城,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。

尽管那种像乌龟壳一样的战术被很多人批评,咱们这么大的国家,怎么能躲在城里不敢露面呢?

不过这招儿真管用,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手儿。

皇太极不放弃,把锦州围得严严实实,好几回想派人去说服赵率教投降,但都被赵率教挡在城门外面,不让进。

赵率教可不傻,既然能打进来,你还啰嗦这么多干啥?

我就是故意气你,知道你进不来。

皇太极火冒三丈,又带着兵马猛攻了好几天,可结果只是让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压根没啥进展。

锦州久攻不下,再看宁远和前屯那边,明军的增援部队也是按兵不动,没有丝毫要出击的意思。

皇太极的包围城池引诱援军的策略没能成功。

袁崇焕心里明镜似的,他明白要是宁远的明军这时候大批去救锦州,那这场仗就成了慢慢送死的局了。后金的兵马那么猛,明军人数再多也不够他们消耗的。

要是锦州真变成了明军的大陷阱,那山海关肯定不稳,明朝在关外就完全没法翻身了,所以绝对不能分兵去救锦州。

后金大军把锦州城围了半个月,一点进展都没有,皇太极急得团团转,琢磨着得换个打法了......

1627年,天启七年的五月二十七,皇太极只留了点儿士兵在锦州城里,盯着明军的动静。他自己呢,带着大军就直奔宁远去了,到了二十八号那天,就把宁远给团团围住了。

这时候,宁远城的周围已经挖了一条深深的沟,沟和城墙中间还摆满了军营里的车辆。

很明显,宁远那儿的明军已经整装待发,准备跟敌人干一架了。

皇太极亲自看过地形后,感觉离城墙太近不好打,就下令让攻城的军队往后退,打算把明军引出来打。

离城墙远点,这样后金骑兵冲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
然而,明军并未中计。

皇太极没了办法,只能让军队去攻打城池。

不过,代善、阿敏还有莽古尔泰觉得这做法风险太大——明知敌人手里有枪,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嘛?

建议是,咱们先撤军,之后再慢慢想办法应对。

除了皇太极,其他三位贝勒都不乐意带兵出征。

然而,不管他们怎么阻拦,皇太极就是不肯罢休。

不论是攻打锦州还是宁远,这都是皇太极用来树立威信的战斗。

啥都没搞到手呢,这就要撤退?那我脸往哪儿放啊?以后还怎么混,怎么做老大?

接着,皇太极亲自上阵,领着士兵往前冲。

明军那边早就蓄势待发,城楼下的军营里,火器纷纷开火,城墙上红衣大炮也响亮地轰鸣起来,给清军来了个迎头痛击。

济尔哈朗和代善家的两个小子都在战斗中受了伤。

然后,明山海关的统帅满桂亲自带着手下士兵,跟冲过来的清军打了起来,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,战斗得非常激烈。

清军折损了好几千人,但就是没法靠近宁远城墙。

皇太极只能下命令,让大家先往后撤。

真是倒霉到家,房子漏了,还赶上连夜下雨。

皇太极再次收到来自锦州的消息,说锦州城里的明朝军队,趁着后金大军去攻打宁远的时候,突然打开城门冲了出来。那些留在锦州的后金士兵根本挡不住,结果损失了不少兵马。

最让人恼火的是,明军压根儿没继续追上去,反倒缩回了锦州城里头。

后金兵想找仇家报仇,结果连个人影都没见着。

皇太极琢磨着,宁远这块骨头暂时还啃不动,于是就带着军队又往北撤了。到了五月三十号那天,他又指挥大军把锦州给团团围住了。

六月四号一大早,皇太极就下令全军出击,猛攻城池,他自己也跑到城东南大约两里地的一个练兵场上,亲自监督战斗。

后金军想靠近明军的城墙可不容易,因为明军有高高的城墙保护,还配备了厉害的大炮,火力特别猛,让他们根本没法靠近。

后来,后金改用了搬运的梯子车,豁出命去抢过护城的壕沟。

那壕沟真的是又深又宽广,明军还特地给它加长了不少。

想要成功渡过难关可真不简单。

打到傍晚的时候,清军士兵挤在壕沟边上,不停地被飞来的箭射中,死伤一地,到处都是尸体。

这场战斗结束后,后金军队的士气跌到了谷底。回到营地,士兵们全都低头哭泣,伤心不已。

《清史稿》里头的“太宗本纪”部分写着:

那会儿,明军总兵满桂带兵出城摆开阵势,皇上打算出击,可三位大贝勒都劝他别这么干。皇上火了,催着将领们戴上头盔,带着阿济格飞马冲了上去,先打败了满桂的前队,一直追到宁远城下,把他们全给干掉了。其他贝勒们没来得及戴头盔就跟上去了,济尔哈朗、萨哈廉、瓦克达都受了伤。锦州城里的守军也出城来参战,我军又回头迎击他们。游击觉罗拜山、备御巴希在战斗中阵亡,皇上亲自去祭奠,哭着洒酒祭奠。之后,我军撤回双树铺驻扎。乙未那天,我军又回到锦州。六月己亥日,攻打锦州,赶上大热天,士兵们死伤很多。庚子日,大军撤退。

皇太极决定不再耽搁在锦州,得赶紧走人。

亲自带领大批军队,把锦州和宁远围了整整二十四天,结果啥成果也没拿到,反倒折了不少兄弟。

这次打败仗的惨状,比他老爸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那会儿还要厉害得多。

所以在六月四号那天晚上,就马上命令军队撤退了。

在撤回的路上,为了发泄情绪,他们动手拆掉了明军还没建好的小凌河城和大凌河城。

宁锦之战的大胜,给了皇太极狠狠的一击。

对明朝朝廷而言,这好像是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。

然而,大明却没能把握住这次可以一举击溃对手的良机。

事情要是突然变得不对劲,那准是有什么问题。

朝廷里头又闹起了别扭,这回直接把辽东那边的事儿也给搅和了。

现在朝廷里掌权的是大宦官魏忠贤,人称九千岁。

袁崇焕的老师韩爌,他原本是东林党的人。而袁崇焕呢,他是被东林党的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。

怎样往壶里撒尿?

宁锦之战一打完,魏忠贤就在背后使坏,让阉党的人立马就去对付袁崇焕。

无端指责袁崇焕见死不救锦州是胆小怕事......有些人凭空捏造,说袁崇焕在锦州危急时刻不肯伸出援手,完全是出于胆怯和退缩。这种说法实在是毫无根据,完全站不住脚。袁崇焕作为明朝的重要将领,他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大局,怎么可能因为个人胆小怕事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呢?在锦州那场关乎明朝命运的战役中,袁崇焕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任务。他需要权衡各种利弊,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的决策。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,是因为胆小怕事才不敢出兵救援。事实上,袁崇焕在历史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。他英勇善战,智勇双全,为明朝的边疆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。那些无端指责他的人,无非是想抹黑他的形象,歪曲历史事实。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,不要轻信这些无稽之谈。

最终,袁崇焕被遣返回了他的广东故乡。

宁锦之战的战功,全让魏忠贤给揽走了。

阉党的人因为宁锦大战打赢,受到奖赏的多达上百号人,就连魏忠贤那还没学会说话的玄孙魏鹏翼,都被赐了个安平伯的爵位。

《明史》里头写了袁崇焕的故事:

忠贤就让他的同伙说崇焕不救锦州是因为没斗志,崇焕没办法,就请求退休。那时候,大家都夸忠贤,崇焕没办法,也跟着请求建祠,但忠贤就是不喜欢他。到了七月,崇焕终于被批准回家,王之臣接替他做了督师兼辽东巡抚,驻守宁远。说到论功行赏,文武官员中有好几百人都升了官,还赏了恩荫,忠贤的儿子都封了伯爵,可崇焕就只升了一级。

但实际上,袁崇焕这位真正的指挥官,仅仅得到了薪水的微调,往上涨了一级,其他啥奖励也没捞着。

对于这事儿,就连魏忠贤身边最亲近的霍维华都说:“这简直是往屎坑里蹦跶,太离谱了。”

直接给袁崇焕上了一封奏章,为他打抱不平。

霍维华为啥要去碰、敢于碰魏忠贤这个棘手的人呢?他到底有啥底气或原因,让他敢跟魏忠贤对着干?这确实让人好奇。毕竟,魏忠贤可不是好惹的,他的权势和手段在当时都是出了名的。但霍维华似乎并不惧怕,他依然选择了与魏忠贤产生冲突。仔细琢磨,可能是霍维华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,他或许觉得魏忠贤的某些行为过分,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。也有可能是他背后有支持者,给了他一定的勇气和底气。当然,具体原因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知晓,但从霍维华敢于碰魏忠贤这一点来看,他确实是个有勇气、有决心的人。

霍维华意外得知了一个超级大新闻……